欢迎来到韬克商用车网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名品鉴赏 > 专用车 >
谭旭光的两台“发动机” ,“发动”了什么?

来源:新锐大众    作者: 阅读:207 日期:2019-07-12


  7月9日,山东省委机关报《大众日报》一版发表《潍柴动力,何以奔腾不息?》的长篇报道,对潍柴的成功之路做了全景式回顾和深入分析。

  回首筚路蓝缕,迎向光明未来。看潍柴的前世今生,谭旭光其实是造了两台“发动机”:一台发动机是有形的,这种有形的发动机在潍柴一号工厂,如今每90秒就能产出一台;一台发动机是无形的,通过建立内部激励机制,使管理层、技术人才、销售专才等活力迸发。有形的发动机是装在汽车、船舶、工程机械上面的,是发动机器的;无形的发动机以体制机制的形式作用于人,是“发动”人的。

  无形的发动机是因,有形的发动机是果,没有无形的发动机就不会产生有形的发动机。潍柴动力能够“置之死地而后生”,必须从“无形的发动机”解码。


  想用“无形的发动机”来“发动”人,首先要给科研人才高薪和重奖。对于一家企业来言,拥有“别人拿不走、学不会的技术时,才是真正迈向高端。”谭旭光对此心知肚明,而掌握核心技术,关键是靠科研人才。

  靠科研人才,就得给他们优厚的待遇。2005年,潍柴聘请专家林知伸回国担任潍柴动力技术总监,开出18万美金的年薪,“每一位高端人才的工资待遇都比公司高管要高”。潍柴每年都开科技创新奖励大会,如今多数奖项奖金高于国家的奖励。“人才投资是最重要的资本投资”,据潍柴提供的数据,发动机板块研发投入占期间费用的比重,2016年到2018年分别是32%、36%和40%。近十年来,潍柴仅发动机板块研发就累计投入超过150亿元。

  同时,也要重奖销售人员。潍柴改革后,对销售人员以业绩论英雄。潍柴一个驻外销售经理,年薪能高达10万元,比厂部高管多三倍。2004年,潍柴对5名业绩突出的销售、技术人员予以奖励,一人一辆价值10万多元的新款大众POLO轿车。

  让创新“工匠”名利双收,发扬工匠精神,全员主动参与创新。在潍柴总部总装车间,以员工名字命名的技术改进和创造比比皆是。“李森喷油器及高压接头自动压装单元”“夏学军气缸盖主螺栓自动拧紧单元”等等,这些创新者不但有名,而且有利。对创新创造者激励,充分体现了创新创造的价值和企业以人才为本的发展理念。

  激活高管层。潍柴曾经走向破产边缘,一个重要原因是领导班子萎靡不振,缺乏动力。为此,潍柴对高管队伍建立股权激励机制。2002年,潍柴在行业内率先通过混改成立潍柴动力,国有股比例降到40%,不再一股独大,引入境内外战略合作伙伴和行业主导客户等多元化战略股东持股53%,核心人员通过股权激励持股7%,多元化的股权结构由此建立。

  确保产品质量。潍柴改革时,谭旭光抡起铁锤,砸烂一台台价值七八万的不合格产品,并取消废品仓库。“谁砸了企业的市场,企业就砸谁的饭碗!”掷地有声的话语,让人人都重视产品质量。

  始终保持风险防控意识。作为高度市场化的产品,谭旭光时刻保持风险防控意识,这种危机意识至少几次让潍柴避免即将到来的困境。一是2005年潍柴并购湘火炬,这次并购让潍柴构建起“发动机+变速器+车桥”的动力总成系统,占据国内99%的市场份额,成功避免了产品过于单一而产生的风险。

  二是开拓国际市场。发动机是开放的市场,你不进军国际市场,国际巨头就进军中国,主动出击是赢得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。潍柴通过并购法国博杜安动力等公司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,还通过投资美国、英国、加拿大等新能源动力公司,提前防控未来新能源动力普遍推广后可能产生的经营风险。

  潍柴“无形发动机”的实质,是以激励体制机制的建立,打破官本位,走向市场。其特点主要是:尊重人才,充分体现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”;尊重创新,充分体现“创新是第一动力”;以本事和贡献论英雄,多劳多得,以贡献确定薪水和奖金,打破“官本位”,让技术人员和普通职工有奔头;以股权改革为抓手,激活高管层的责任心,增强其工作动力;产品以市场为导向,以质量求生存;时刻保持风险意识,眼光要有前瞻性,主动化解危机。

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,潍柴“无形发动机”其实解决的是传统的“国企病”。我国传统的“国企病”主要表现为:企业架构“官化”,明明是闯市场的企业,却“卡”各种级别;薪水和奖金按照级别发放,体现不出按劳分配和按技术、资本要素分配原则;人浮于事,机构臃肿,等等。潍柴的改革,有效解决了以上诸多弊病。

  山东是国有企业集中的省份,以所谓的“大象经济”名闻全国。改革开放以来,山东诞生过不少名声很响的国有企业,但有的企业长盛不衰,有的企业好一阵坏一阵,有的企业昙花一现后一蹶不振,其中现象很值得反思。

  一些国有企业和知名品牌,为什么渐渐衰落?潍柴、万华为什么能背水一战而复生?应该说,衰落的企业各有原因,但成功的国企,一定是解决了“国企病”。谭旭光的“有形发动机”属于潍柴,其“无形发动机”却可以属于所有国有企业。搞好国企,关键是能够像潍柴这样,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激励体制机制,这是确保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持续发展的真正“法宝”。